山里的黄晶果成熟了 三亚“果盘子”持续上新
“轻拿轻放,小心刮伤果皮!”8月4日下午,在天涯区南岛社区的一隅山坡上,绿意盎然。工人们穿梭于成排的果树间,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一个个被白色套袋精心包裹的黄晶果。

记者沿蜿蜒山路抵达这片150亩的种植基地时,只见成片果树随风摇曳,枝头白色套袋包裹的果实若隐若现。
“套袋主要是防虫防鸟,保护果皮。”基地负责人何必伟一边仔细检查刚摘下的果实,一边向记者介绍。他随手打开一个套袋,露出里面金黄油亮的黄晶果。“别看这些果树才种下两三年,挂果情况不错,今年是初产期,为国人的‘果盘子’增添一份独特的‘三亚甜蜜’。”
引优品克难关 技术赋能产业兴
黄晶果又称黄金果,其奶白色胶质果肉甜度最高可达30度,因富含胶原蛋白和果胶被誉为“果中燕窝”。这种原产南美洲的亚热带水果,经改良品种引进后,在三亚山区成功扎根,不仅丰富了国人的“果盘子”,也为当地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开辟了新路径。
黄晶果作为三亚近年引进的优异果蔬成员,以独特的颜值和口感优势,迅速成为市场上的“新宠”。由于当前市面上较为少见,经济效益十分可观。在天涯区南岛社区,三亚首次引进并种植了100亩黄晶果。
选择在三亚种植,气候是首要优势。“基地选址在北纬18度以南区域,正是看中了三亚冬季温暖、少有寒害的独特气候条件。”何必伟介绍。该基地于2023年5月启动建设,总面积200余亩,其中黄晶果种植面积达150亩。尤为关键的是,基地引进的是经过改良的优新品种,相较于传统品种,具有耐储运、抗病虫害能力强、适应性广等显著优点,有效克服了传统黄晶果易氧化褐变、储存期短的技术瓶颈。
经过改良的品种在三亚的适应性表现良好,日常管理难度相对不大,病虫害也少。”何必伟介绍道,手指向枝头密密麻麻的白色网套,“但精细化管理要求高,尤其是给每个果实人工套袋这道工序至关重要,是保证果实品质和商品率的关键环节。”记者观察到,每颗成熟的黄晶果都套着双层保护袋。何必伟透露,套袋工作需要大量人工,基地每日需安排8至10名工人专门负责此项作业。
错峰占先机 冬果溢价显优势
得益于三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,该基地的黄晶果成功实现了错季上市,这成为其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。
“夏季果实每斤12-15元,冬季可达25-30元。”当前,黄晶果市场较好,往往还没有成熟,客商就到果地里预定。何必伟展示手机订单系统,北京、沈阳等地高端商超每日定量采购。
反季节的“冬果”因昼夜温差大,甜度更高。基地采用“订单农业”模式,与电商达成战略合作,实现从采摘到发货的全流程管控。空运至沈阳的果子前一天下午采摘,最快第二天可摆上货架。
何必伟透露,去年试种阶段,100亩黄晶果已实现首批少量上市,今年进入初产期,单株挂果约60个,待5年丰产期后产量将提升至100~200个。
产业联动助力村民增收
“在这里打零工,日薪有150元,离家近,还能照顾家庭。”产业的发展也惠及了当地村民,南岛社区居民黄美华在基地打零工,负责分拣果实。

在基地里,还有不少像黄美华一样的周边农户在这里找到工作。目前,基地已培训临时工30余人、长期固定工20人,未来计划扩大至500亩,带动更多村民就业。
除了该基地,黄晶果已经逐渐走进三亚的山坡上。在育才生态区明善村,360亩黄晶果种植基地也迎来丰收。
“我们主栽‘黄宝石’品种,抗病性强、产量稳定。”基地负责人介绍,2024年初产期每棵树产量约150斤,年产量达50万斤,2026年丰产期后产量将进一步提升。
“大家都十分看好黄晶果产业的发展潜力,已经有不少附近村民从我们基地购买种苗回去试种。我们也很愿意提供技术指导,带动更多村民加入进来,一起种植黄晶果,实现增收致富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当前,三亚通过政策扶持、技术指导等方式,推动新品种产业发展,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。随着种植技术成熟与产业链完善,黄晶果有望成为三亚继芒果、莲雾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水果,为国内消费者“果盘子”增添更多热带风味。